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數位相片管理


使用軟體:

LightRoom 5, Picasa 3.9

目錄結構:<統一存於外接USB硬碟,磁碟代號 W>

W:\多媒體資料\ <-- 所有的檔案 W:\多媒體資料\原始照片 <-- 所有記憶卡的資料 W:\多媒體資料\原始照片\<相簿名稱> <-- 以年月+專題名稱命名,如200109北海道 W:\多媒體資料\Lightroom Import\ <-- Lightroom 將原始照片目錄中的資料匯入後,另存一份拷貝,目錄結構以年\日期的方式依序建立 W:\多媒體資料\Lightroom Export\ <-- Lightroom 編輯後匯出的照片
W:\多媒體資料\Lightroom Export\<相簿名稱> <-- 目錄命名方式同原始照片\<相簿名稱> 相片自記憶卡到上傳至網路相簿,分為幾個階段:

1. 記憶卡至硬碟

(1). 將記憶卡的資料copy到硬碟特定的目錄中,目錄以<相簿名稱>命名,命名規則以年月+專題名稱命名,如2001北海道之旅...等 (2). 此目錄內資料視為最原始的數位底片,將不做任何編修等異動 (3). 定期將目錄複製到另一顆硬碟保存

2. 依照拍攝日期歸類

(1). 由LightRoom 將原始照片匯入,Lightroom Catelog命名方式同<相簿名稱>,匯入時選擇同步複製檔案到W:\多媒體資料\Lightroom Import,目錄目錄結構以年\日期的方式由LightRoom自動依序建立 (2). 此目錄W:\多媒體資料\Lightroom將作為所有照片編修時用

3. 相片編輯

(1). 以Picasa 3.9為主要的編輯軟體 (2). Picasa 工具>資料夾管理員,設定W:\多媒體資料\Lightroom Import\ 以及 W:\多媒體資料\Lightroom Export\ 為永遠掃描 (3). Picasa中建立相簿,名稱與目錄的<相簿名稱>相同,並將需要上傳到網路相簿的照片加入相簿中 (4). 遇相片須以Lightroom編輯時,編輯後匯出至W:\多媒體資料\Lightroom Export\<相簿名稱>目錄中 (5). 到此步驟Picasa相簿中的照片將包含,Picasa編輯後的照片以及Lightroom編輯後的照片

4. 上傳到網路相簿

(1). 在Picasa的相簿中選擇要上傳的照片(或Ctrl A全選),按右鍵選[上載至Google+相簿],Google+網路相簿名稱同Picasa的相簿 (2). 安裝Flickr上載按鈕插件,將Picasa相簿的照片上載到Flickr,相簿名稱同Picasa的相簿

5. 規範

(1). 無論是硬碟目錄名稱、Lightroom Catelog、Picasa相簿、Google+相簿、Flickr相簿,所有的相簿名稱均相同 (2). 統一由Picasa軟體將照片上傳到網路相簿 (3). 如有使用第3種編輯軟體,如光影魔術手或Photocap等編輯照片時,一律將編輯結果另存新檔,並存於W:\多媒體資料\Lightroom Export\<相簿名稱>中,以免更動到Lightroom Import目錄中的照片

2001北海道紀行(終) -- 後記

終於將2001年北海道自助旅行的網誌寫完,算算總共花了22天,比實際旅行的天數還長,但若要從旅行當時算起,則遲了將近12年。

之所以興起寫此網誌的念頭,緣起於在整理過去的一些舊照片。前些日子將那些分散在不同硬碟、光碟、目錄的照片分類整理,並上傳到Google+, Flickr備份。就在看著那些舊照,彼時的記憶一一被喚起,趁著感動還在、腦中重回的畫面還未淡出,就幫舊照留些旁白吧!

回想當時北海道之行是自己第一次的國外自助旅行,當初旅行的目的已不復記憶,或說事過境遷已然不是那麼重要。回顧這12年來每次的獨自旅行,都是一次次自我療癒的過程,從工作、生活、精神上的逃脫,給自己生命上一些喘息的空間。企望能在旅程的結束後,再重新面對生活上的無奈、命運無常的安排。所以,旅行對我來說從來都只是一種手段、一段過程,並非目的。

不管當初旅行的目的為何,既然走過留下回憶,就藉由整理影像紀錄的同時讓自己重新再走過一遍。

當時我跟Robin各自帶了一台數位相機,另外我又帶了一台V8,總共留下9百多張照片、12段V8影片。當然這些紀錄都是片段的,有些照片當時拍攝的地點已經忘記,還好有Google Map的街景,可以讓我模擬當時行經的路徑,任意在萬里之外的城市中遊走,慢慢讓一張張的照片回到當時的時序中。

另一個須面對的難題是數位相片後製處理,當時的數位相機的技術不比現在,常常有過曝、曝光不足的問題,最麻煩的是白平衡不準所造成的色偏,光是調整這些照片幾乎讓我想要放棄,也浪費了我許多時間。

最終還是完成了13篇網誌,算不上遊記,畢竟照片佔了大部分,只是幫照片加了旁白以及當時的心情。當作是完成了一項功課,無所謂是否與人分享或是否有人關注,畢竟故人已然不在,再無法剪燭西窗,卻話共遊北海道之趣。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2001北海道紀行(13) -- 札幌

日期:2001/9/27-28
行程:第十二、十三天

這些天來已經習慣早起,早晨起床時天剛亮,房間位在高樓層面向海灣,從窗戶望去,只見初升的太陽如探照燈般,光柱穿透海平面那端的雲層,映紅整個小樽港。等穿戴整齊,奔至港邊時,美景已然不再。

清晨走過昨日的街道,兩旁的商店還未從昨夜的疲累中甦醒,等不及的我已然離開,來到小樽站,等候開往札幌的列車。

小樽車站月台上有一奇特的鐘『むかい鐘』,已被登錄為有形文化財,是早期列車抵達或啟動時提醒乘客用的鐘,要人工敲打,目前月台上比較小的是複製的模型。
むかい鐘

2001北海道紀行(12) -- 小樽

日期:2001/9/27
行程:第十一天

小樽市為日本北海道的一座港口都市,鄰接北海道首府札幌市,由於有大量歷史建築物,因此成為日本非常受歡迎的旅遊城市之一。此外,由於搭乘快速火車可在半小時抵達札幌市,因此也成為札幌的衛星城市。 小樽臨日本海石狩灣,過去曾經是石狩地區所生產的煤礦等物產向外輸出的主要港口,也是自俄羅斯輸入木材等建設用物資時的入口港,因此過去曾在此處攔截勝納川的河水,將其出海前的河道轉向延長,修築成運河,以便利港埠地區的貨物裝卸。今日小樽運河雖然已有一半被填平成為取道路用地,但剩餘下來的運河及運河旁的倉庫設施,已成為最主要的觀光景點,並成為小樽市內海運產業衰退後,新的重要經濟來源。(網路資料)

小樽境內南部屬丘陵地形,坡度較為陡峭且逼近海岸線,因此整個市街都是沿著山坡發展,也因此被稱呼為「坡道之街」(坂の街)。 (網路資料)

如果沒有去過小樽、函館就不算來過北海道,因為這兩處幾乎是觀光客必到之地。這兩處都是港口城市,有豐富的海港面貌,如倉庫改建的餐廳、商店等;也有許多歷史建築,函館有異國的情調,而小樽則保有古老的日式建築。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2001北海道紀行(11) -- 美瑛/美馬牛/富良野

日期:2001/9/26
行程:第十天

一向習慣晚起,但此行每天約六點就醒了。清晨散步在田野小徑,耳畔盡是蟲鳴鳥叫,聲聲不絕。林間一片濃霧壟罩,此時此刻,竟有些許虛幻之感。
馬鈴薯之丘的清晨

2001北海道紀行(10) -- 美瑛

日期:2001/9/25
行程:第九天

離開層雲峽後,回到旭川,轉搭JR富良野線,在美瑛站下車。整列火車居然只有一節車廂,真是超級迷你。

JR富良野線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2001北海道紀行(9) -- 層雲峽

日期:2001/9/24
行程:第八天

昨天從稚內來到旭川已是晚上8:30,為了方便起見就直接入住旭川車站飯店。

旭川雖是北海道第二大城,但在此次的行程中只做中轉站,不多做停留。一早退房後隨即搭乘巴士到今天的目的地「層雲峽」。

層雲峽位於北海道上川町的峽谷,在大雪山山麓的石狩川邊,大約有24公里的懸崖峭壁,是大雪山國立公園的中心景點之一。原本在愛奴語稱做SOUUNNBETSU(擁有眾多瀑布的河川之意)。大町桂月因而在1921年(大正10年)將它命名為層雲峽。大雪山黑岳山麓的層雲峽溫泉周邊旅館林立,現在已經成為層雲峽中心的人氣觀光勝地。大函‧小函是層雲峽中景致最美的峭谷。大約3萬年前大雪山火山噴發而堆積的溶結凝灰岩受到石狩川的侵蝕而形成了大峽谷般的景致。也能一賭高約200公尺前後的柱狀節理斷崖壯觀的風貌。流星‧銀河瀑布(兩者皆被選定為日本百大瀑布)等層雲峽許多大大小小的瀑布景色雄偉,也是不能錯過的景點之一。(網路資料)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2001北海道紀行(8) -- 稚內

日期:2001/9/23
行程:第七天

這幾天目的地的移轉採跳躍的方式,從東北方的網走轉換到最南端的函館,再從函館跳到最北端的稚內,其目的就是善用JR Pass,將長途列車儘量安排在7天內完成。另外搭乘夜車以避免將時間浪費在搭車上面。

夜行列車在清晨6:00抵達日本最北端的車站「稚內」,不知是否因為時間尚早的關係,總覺得車站,甚至整個城市特別冷清,不若函館的亮麗與活潑。想必是最北端的城市,交通不便、氣候嚴寒,以致於商業開發與都市化程度相對較弱。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2001北海道紀行(7) -- 函館(續)

日期:2001/9/22
行程:第六天

今日繼續昨日未完的行程。因住宿的地點離五棱郭比較近,因此就先從五棱郭開始。

【五棱郭】
五稜郭是日本江戶時代建造於現今北海道函館市的一個星形要塞城郭,也是日本第一個以西洋建築格式所建造的一個城堡。「五稜郭」原本是指這座建造呈五角星狀的城郭,並非其城堡的本名。日本共有兩座「五稜郭」式的城堡,另一座是位於長野縣佐久市臼田町的「龍岡城」。北海道這座城的正式名稱是「龜田役所土壘」或「柳野城」,後來大眾廣泛的直接稱呼為「五稜郭」或「函館五稜郭」,是日本國指定的特別史跡,同時也是日本最大的西洋式城郭。(網路資料)